從水泥到新能源 ─ 台泥八年全球布局與營運突破

  • 首頁
  • 永續電子報
  • 從水泥到新能源 ─ 台泥八年全球布局與營運突破

治理-G 2025 Vol.02

從水泥到新能源 ─ 台泥八年全球布局與營運突破

  • #能源轉型
  •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Share 已複製網址
台泥低碳新能源全球布局,八年來營收突破 1546 億成長逾七成,其中,新能源事業 2024 年正式轉盈,EBITDA 利潤率達 14%,旗下子公司 Atlante 更加入歐洲星火聯盟,打造歐洲最大 EV 充電網絡,具體展現台泥策略與國際化的成果。

 

 

面對充滿變局與挑戰的產業環境,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在今年股東會上以《面對變局 砥礪前行》為題,報告台泥八年國際化與能源轉型的成果,並展望新能源事業的關鍵布局。程耀輝指出,台泥 2016 年合併營收為 896 億元,2024 年已突破 1,546 億元,成長幅度近 73%,這場超過千億的增幅,並非一時機運,而是來自於長達八年的國際布局與策略轉型。

 

停滯是最大的風險,轉型是唯一出路

 

八年前,當同業多仍集中於大陸基建市場,張安平董事長即已洞見水泥產業可能面臨的歷史拐點——大陸人均水泥消費量將進入長期下行,同時三元電池與儲能需求將快速成長。面對這樣的產業變局,台泥自 2016 年起啟動國際化與能源轉型。若未及時啟動能源事業與跨區域投資,台泥在 2024 年的營收可能僅止於 840 億元,與八年前相仿,不可能有近 73% 的增長幅度。這也證明,在面對變局之際,「停滯才是最大的風險,轉型才是唯一出路」。

 

新能源事業轉盈,補強財務結構

 

程耀輝指出,台泥自 2020 年起進入再生能源、儲能與充電站領域。至 2024 年,新能源事業正式轉虧為盈,EBITDA Margins 達到 14%,全年營收突破百億元。同期間,大陸水泥事業的 EBITDA 自一年近 300 億元下滑至約四、五十億元;台灣水泥事業 EBITDA Margins 雖逐年提升至 21%,但絕對金額約五、六十億元,仍不足以補齊缺口。因此,新能源事業的轉盈,對台泥整體財務結構發揮了關鍵的補強作用。

 

EnergyArk 水泥儲能櫃利潤率逾 70%

 

程耀輝說明,台泥以低碳水泥專業切入儲能,以超高性能混凝土製成的 EnergyArk 儲能櫃,結合電池與電力控制系統,應用於水泥廠場域。截至 2024 年,台泥已在台灣與大陸五個廠區部署超過 800MWh 的儲能系統,利用既有土地與電力設施,搭配高用電特性,有效提升整體效益。這類項目的平均 EBITDA Margins 超過 70%。

 

快充事業拓點,支援能源系統穩定

 

在快充領域,程耀輝表示,EnergyArk 也扮演穩定供電的「電力緩衝器」角色。截至目前,台泥已於台灣、大陸與歐洲完成超過 1,000 座站點與 3,500 個充電點,預計 2025 年前建置 70 座 EnergyArk 快充站,進一步擴展儲能與充電整合應用。

 

子公司 Atlante 加入星火聯盟,擴展歐洲合作
歐洲子公司 Atlante 於 2025 年加入 Spark Alliance (星火聯盟),與歐洲三大充電服務龍頭:法國 Electra、德國 IONITY、荷蘭 Fastned 共同組成歐洲充電網絡合作聯盟。該聯盟涵蓋 25 個國家,規模超過 1,700 個充電站、11,000 個充電點,標榜全數使用再生能源供電。透過加入星火聯盟,Atlante 將可提升跨境合作效率,拓展充電服務能量,並強化台泥於歐洲地區的營運據點與商業合作平台。

 

展望 2025,綠電發電量突破 1.42 億度
 
針對未來目標,程耀輝表示,2025 年綠電年發電量將突破 1.42 億度,約可供應 34,000 戶家庭全年用電。全球儲能裝置總容量將達2GWh,足以在緊急情況下支援 17 萬戶家庭一整天的用電。他強調,新能源事業雖仍處於經營播種期,尚需時間成長,但台泥將持續結合低碳建材、能源技術與實戰經驗,朝穩健擴張與韌性治理目標前進。

TCC GROUP HOLDINGS
SUSTAINABLE E-NEWSLETTER.

電子報管理信件已寄送,請至Email信箱收取

必填

Email格式不正確

{{ errorMessage || "\u767c\u751f\u932f\u8aa4\uff0c\u8acb\u7a0d\u5019\u91cd\u8a66"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