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平攜歐非主管說明營運:台泥已擺脫單一市場依賴 期許未來水泥廠是「會呼吸的文明系統」 對管理不夠到位致歉
台泥今日召開 2025 年法說會,董事長張安平以法文「Raison d’être(存在的理由)」為題,向投資人描繪了未來的台泥生產據點,將不再是冰冷的工廠,而是具備 AI 自學、能吸碳儲能的「文明級系統」。面對轉型成本與資本市場的關注,張安平定調:「保護地球是責任,回報投資人是本分」,強調利潤不該被視為銅臭,而是支撐這場文明轉型最必需的能量。他主動提到,今年台泥發生的意外比較多,我們在管理上針對供應商和管理都有不到位的問題,造成投資者損失、營業的傷害,我個人向所有投資者道歉。
為了證明轉型理想背後有強大的獲利支撐,今日法說會現場,坐在張安平兩側的不再只是熟悉的台泥兩岸水泥事業體高階主管,而是掌管「歐非低碳水泥」與「歐洲充儲能源」的兩位外籍高階主管。這幅畫面也直接回應了外界對台泥轉型與營運的關注。過去二十年,台泥獲利高度依賴「兩岸水泥」這傳統的「兩隻腳」。然而,隨著大陸產能過剩市場內捲,加上台灣本業受到房地產不景氣影響,今日台泥在法說會上展示了土耳其、葡萄牙低碳水泥的高毛利表現,以及歐洲儲能業務的營收躍升,顯示張安平過去八年佈局的「第三隻腳(歐非水泥)」與「第四隻腳(新能源)」,已在關鍵時刻補位,成為台泥在傳統產業寒冬中,穩定集團營收與獲利的關鍵防線。張安平指出,「台泥已成功擺脫對單一區域市場的依賴,未來將持續以低碳為信任基礎,以智慧創造價值,邀請投資人共同參與這場兼顧商業利益與文明發展的轉型工程。」
張安平也提及,「全球七成的水泥,是在 1990 年以後生產的。換句話說—— 我們這一代,是讓地球增加最多碳的一代。 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成為最懂得反省的一代。」他指出,氣候危機已不是遠方的警鐘,而是我們每日的呼吸聲。張安平進一步闡述他對台泥未來生產據點的深切期待:「未來的水泥,能否像生命一樣呼吸?能否吸碳、儲能?能否在智慧網路中自學、自修復?」張安平表示,台泥正透過 AI 與人腦共創,讓數據與自然對話。未來的台泥工廠將是城市的綠色細胞,不再只是消耗資源,而是能主動為環境「追回時間」。這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台泥存在的理由—不只為了讓世界更硬,而是為了讓世界活得更久。
隨著全球布局與營收結構改變,台泥法說會現場簡報半數以上採全英文呈現,導入 AI 即時翻譯服務,同時推出 「TCC AI」 服務,協助法人投資人能快速獲得整合性的財務及永續相關資訊。這些細節體現了台泥從傳產正在翻轉——透過語言接軌與 AI 賦能,希望邁向治理更透明、溝通無礙的「國際化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