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參與
以「在地參與」為前提,推動產業轉型並與社區共好
在地參與對於台泥的產業轉型不可或缺,台泥在推動低碳、永續轉型的同時,也思考如何發揮「一起做更好的事」的精神,將在地居民參與納入其中。以台泥DAKA開放工廠起點,台泥致力於與周邊社區共存共融,並將在地文化、產業轉型融合為環境教育遊程,在促進工業與社會溝通的同時,也為在地社區賦權。
台泥DAKA開放生態循環工廠
台泥DAKA開放生態循環工廠(以下簡稱台泥DAKA)於2020年1月開幕,為台灣重工業首座開放觀光工廠。緣起於2019年花蓮縣政府期望台泥協助處理花蓮生活垃圾,提出合作興建花蓮縣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民間自提BOO案(Build興建Operation營運Own擁有),成為台泥實踐產業與社區共融的起點。台泥透過家戶拜訪、傾聽與周邊居民溝通,從對立、逐漸了解到建立互信。秉持張安平董事長理念:「工廠不會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它始終跟周遭的社區連結在一起。工廠應該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台泥將和平廠部分場域對外開放,不以營利為目的,致力與社區共存共好,促進工業與社會溝通。
以台泥DAKA為中心,和平廠與部落融為一個大社區,透過多元活動,如參與當地運動會、舉辦耶誕活動,或透過社群網絡、拜訪意見領袖等,提供社區與工廠直接對話的管道,瞭解居民期待,以公益、共好、轉型三大面向,將當地需求納入策略,打造韌性社區。
台泥DAKA生態導覽
由台泥資深員工與在地居民共同合作,將艱澀的工業語言化為環境教育導覽,開放民眾實際深入和平礦區與和平港,見證台泥環境管理、礦區和珊瑚復育投入,以及零排放、零污染、零廢棄循環經濟模式,也透過水泥手作工作坊,在製作過程中感受水泥的溫度。
台泥DAKA 累計參訪人次
8,772,095人

在地居民急難救助
台泥邀請7-11與星巴克入駐台泥DAKA,取代傳統的租金模式,台泥要求提撥一定比例營收挹注當地基金,每位曾造訪台泥DAKA消費的旅人都是經費挹注者。2022年10月成立和平永續慈善事業基金會,採部落共決制,邀請和平村村長及三位部落主席共同擔任董事,專款專用設立和平急難救助基金,協助因緊急意外、家庭變故及面臨生活困境之貧困兒童與家庭紓緩經濟負擔。此模式也複製到鄰近的和平電力,2023年起,為協助蘇澳區漁會轄下海上遭難漁船、漁民及其家屬生活,設立「和平電力海事急難救助基金」,與漁會、漁民團體共組管理委員會。
和平永續慈善事業基金會
補助金額達
NT$2,861,136元
累計至2024年12月31日
和平電力海事急難救助基金
補助金額達
NT$750,000元
累計至2024年12月31日
提供新型態產業及工作機會
台泥重視和平地區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訓練、工作坊等培訓資源,協助在地居民發展新形態產業並創造工作機會,同時推動在地婦女經濟賦權。
和平夏日輕旅行:提供教育訓練,使在地居民能夠結合傳統文化,推動旅遊業發展。
DAKA市集創業:提供場域及培訓,協助在地居民推廣具太魯閣文化特色的編織作品、木作或藤編製品等傳統手工藝品。
網路商店經營:疫情期間提供教育訓練,使在地居民在台泥DAKA無法開放時仍能透過網路商店改善收入。
RRRC抓斗員訓練:提供培訓資源,協助在地居民考取操作執照並於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RRRC)執業。

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
園區的布農語名稱「Vakangan」,取自部落族人對紅葉村的原始命名。台泥旗下台泥綠能與雲品國際合作,歷時兩年,將八八風災毀損的台東縣延平鄉紅葉溫泉以友善環境的低度開發模式重建,再造為全台第一個結合觀光與地方共生的地熱發電基地,並與當地的遊程與民宿業者串連合作,希望在此將地熱結合溫泉觀光、農產及在地文化,讓更多旅人能走進延平鄉,認識布農族文化智慧。透過在地人才的專業培訓,在推廣地熱及相關應用的同時,也推動在地農業及文化旅遊,並與這塊土地共生共榮。
再生能源與永續理念推廣
蘊藏豐富地熱資源的台東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關鍵。為實踐永續理念,台泥於周邊學校及園區,透過導覽與課程,增進在地居民及遊客對於地熱發電及永續發展的了解。
- 透過紅葉國小、桃源國中能源課程,提升在地孩童對於永續及再生能源的理解
- 開設紅葉谷地熱鑽井特展及園區導覽,讓在地居民及遊客認識地熱資源利用與開發
- 定期舉辦延平鄉民好友日,讓在地居民實際受惠因地熱開發所取得的溫泉資源
- 園區建立紅葉谷永續小組,透過簡單的環境清潔活動,融入在地居民生活並推廣永續理念

在地生活與文化推廣
園區透過市集、工作坊及文化活動,將在地傳統文化及特色與觀光結合,並與文化推廣團體及商家合作,推廣在地價值。
- 設立「好事集」集結在地農產品、布農族織物,為在地文化及產品提供推廣場域
- 與25間在地民宿合作成立「紅葉 Collection 」,攜手推動在地旅遊體驗
- 規劃在地文化遊程,讓在地部落導覽員帶領民眾,實際體驗並增進對布農族文化及山林生態的認知
- 與鸞山530文化教室、紅葉板達腊文化樂團等團體合作,透過表演活動推廣布農族舞蹈、音樂及祭儀文化

和平歡迎你—小燕鷗保育計畫
來自南半球的候鳥小燕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2024年首度被記錄出現在和平電廠出海口一帶的海灘築巢育雛。和平電力隨即啟動保育行動,並邀請花蓮縣野鳥學會指導復育行動,同時展開為期三年的監測計畫。2024供應商大會號召花蓮和平港電廠主要 10 家供應商伙伴,共同投入保育行動。
小燕鷗環境教育課程:和平電力與和平港共同開發「與自然的翱翔-小燕鷗」課程,並自主設計「小燕鷗-回和平的大冒險」桌遊,可以讓學員課程與遊戲中瞭解小燕鷗生態的危機議題。
「小燕鷗巡守隊」守護棲地:由電廠和平港員工及供應商組成24人團隊,每年4月到8月定期巡查棲地、勸導釣客,並驅離流浪動物,一起守護小燕鷗的誕生與成長
野鳥學會帶領生態觀察:由專家指導以望遠鏡觀察
海灘設置告示牌,宣導釣客村民減少干擾
目標於3年內
提升小燕鷗繁殖成功率
10%
士敏學堂:以教育點亮未來
台泥企業團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長期關注兒童教育發展。2012年,我們在台灣啟動「士敏學堂」助學計畫,並於2014年拓展至中國大陸,至今已合作近20所學校,幫助超過10,000名學童改善營養與學習資源。
「士敏」二字源自前董事長辜振甫先生留下的品牌名稱,取義於水泥(Cement),同時象徵「士子和樂,敏而好學」的精神。2024年適逢台泥轉民營70週年,我們進一步擴大「士敏學堂」的影響力,主要包含以下二大舉措:
- 擴大助學範圍:新增合作學校,讓受助學童突破10,000人,涵蓋台灣宜蘭、花蓮,以及廣東、四川、重慶、遼寧、貴州、廣西、湖南等地,讓更多孩子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 深化助學內容:除了營養餐與學習資源補助,新增課外學堂計畫,提供品德教育、閱讀學習及素質拓展課程,促進兒童全方位發展。
士敏學堂以「品德、品學、品質」為核心理念,致力於:
品德: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與社會責任感。
品學:提升學童學習資源,助力教育公平。
品質:提供營養支持與健康成長環境。
未來,台泥將持續推動士敏學堂,關注教育、關注未來,讓更多孩子擁有豐富的學習機會,開創更美好的明天。

ETA教學助理計畫
台泥自2020年起,每年贊助經費導入英語協同教學助理(ETA)計畫,協助和平國小每個學期聘請外籍老師駐校進行英語教學。和平國小更進一步運用台泥DAKA挹注的教育基金,在課餘時間另外開設兩小時英文課程,協助部落家長學生課後英文輔導,營造全外語學習情境。
憑藉ETA計畫,和平村能夠降低因城鄉差距所帶來的教學資源落差,而在和平村的孩子也能透過對話式教學,以流利的英文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透過ETA計畫的兩年駐校時間,也提供機會使外籍老師充分體驗甚至融入和平村的文化與生活,創造更多的文化交流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