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ESG快問快答
- 提交時點:2024 年 7 月 3 日
- 通過時點:2025 年 1 月 10 日
- 台泥提交 SBT 1.5°C 目標
基準年:2016 年,設定目標年 2030 較 2016 基準年
範疇一排放強度
-23.9%
範疇二排放強度
-64.4%
範疇一 + 二排放強度
-26.8%
台泥淨零路徑依循SBTi 1.5°C目標、ISO IWA 42 淨零指引及IEA相關報告進行規劃,涵蓋所有海內外營運據點。
整體策略以六大減碳工具為主軸:包括替代熟料與原料、替代燃料、製程與設備提升、再生能源、餘熱發電及碳捕集(CCUS),並輔以碳匯作為剩餘排放的抵換機制。
截至2024年,我們碳排放已較2016基準年減少32%,優於階段目標108%,累計減碳達1,710萬公噸CO₂e。主要貢獻來源為替代原料與熟料(56%)、替代燃料與製程優化(39%)、再生能源與節能方案(5%)。此外,台泥亦已展開森林與土壤盤查,以布局中長期碳匯策略,為實現2050淨零做好科學化與制度化準備。
整體策略以六大減碳工具為主軸:包括替代熟料與原料、替代燃料、製程與設備提升、再生能源、餘熱發電及碳捕集(CCUS),並輔以碳匯作為剩餘排放的抵換機制。
截至2024年,我們碳排放已較2016基準年減少32%,優於階段目標108%,累計減碳達1,710萬公噸CO₂e。主要貢獻來源為替代原料與熟料(56%)、替代燃料與製程優化(39%)、再生能源與節能方案(5%)。此外,台泥亦已展開森林與土壤盤查,以布局中長期碳匯策略,為實現2050淨零做好科學化與制度化準備。
目前台泥企業團透過旗下葡萄牙CIMPOR,在Alhandra與Souselas兩座工廠推進CCUS技術,並與歐洲水泥研究院(ECRA)及德國水泥工業協會(VDZ)合作,參與歐盟「CCUS策略計畫」(2019–2022),累積先期技術驗證與應用經驗。
考量台灣在封存技術與政策面仍具高度不確定性,我們暫緩在地部署,改以富氧燃燒等減碳技術作為短中期主軸,同時持續追蹤封存技術的進展與法規動態。
考量台灣在封存技術與政策面仍具高度不確定性,我們暫緩在地部署,改以富氧燃燒等減碳技術作為短中期主軸,同時持續追蹤封存技術的進展與法規動態。
水泥產業為高碳排行業,面對碳有價、碳稅與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趨勢,若不積極轉型,將面臨成本增加與市場邊緣化風險。
自2018年起,台泥即啟動綠色轉型,透過建構「低碳建材+資源循環+綠色能源與歐非低碳水泥與新能源業務」的四足營運架構,從製造端到能源使用端完整佈局,以減緩營運碳風險,創造下一波成長動能。"
自2018年起,台泥即啟動綠色轉型,透過建構「低碳建材+資源循環+綠色能源與歐非低碳水泥與新能源業務」的四足營運架構,從製造端到能源使用端完整佈局,以減緩營運碳風險,創造下一波成長動能。"
台泥高度重視能源轉型與淨零路徑規劃,並已將再生能源自發自用視為核心行動方向之一。
目前旗下台泥綠能推動風力、太陽光電與地熱等多元再生能源專案,2024年全集團(含土葡事業體)再生能源自發自用電量已突破3,524萬度,持續成長中。
我們設定2025年達100%自發再生電力使用,並以2030年達750MW總裝置容量為目標,搭配儲能、智能電網與綠電轉供平台,實現穩定供能與能源彈性。
未來將持續強化替代燃料、儲能與低碳技術整合,朝向更潔淨、安全且具永續韌性的能源體系發展。
目前旗下台泥綠能推動風力、太陽光電與地熱等多元再生能源專案,2024年全集團(含土葡事業體)再生能源自發自用電量已突破3,524萬度,持續成長中。
我們設定2025年達100%自發再生電力使用,並以2030年達750MW總裝置容量為目標,搭配儲能、智能電網與綠電轉供平台,實現穩定供能與能源彈性。
未來將持續強化替代燃料、儲能與低碳技術整合,朝向更潔淨、安全且具永續韌性的能源體系發展。
和平電力已明確規劃轉型路徑。依台電契約與IEA建議,燃煤機組將運行至2040年設計壽期屆滿,同時自2024年啟動機組改造工程,預計2027年完工,年減碳逾72萬公噸,降低燃煤使用9%。
此外,台泥已啟動生質燃料混燒與氣化技術研究,預期可進一步減煤10%,並將於2025年完成可行性評估。
未來亦將研議包括海洋溫差發電等替代技術,落實能源轉型與供電責任並行。
此外,台泥已啟動生質燃料混燒與氣化技術研究,預期可進一步減煤10%,並將於2025年完成可行性評估。
未來亦將研議包括海洋溫差發電等替代技術,落實能源轉型與供電責任並行。
在邁向淨零轉型的過程中,台泥高度重視各類利害關係人的影響與回應,並已納入「公正轉型」原則作為內部規劃依據。
我們考量不同區域、事業體的在地特性,分階段推動涵蓋員工培力、供應鏈調整、社區溝通與社會支持等具體行動。
例如和平電力推動能源轉型評估的同時,也同步啟動對在地居民與員工的溝通機制與影響評估。
我們考量不同區域、事業體的在地特性,分階段推動涵蓋員工培力、供應鏈調整、社區溝通與社會支持等具體行動。
例如和平電力推動能源轉型評估的同時,也同步啟動對在地居民與員工的溝通機制與影響評估。
台泥於2025年更新綠色融資架構,並取得ISS-Corporate出具的第二方意見(SPO),架構內容對齊ICMA與LMA的綠色金融原則。
同年6月,台泥完成5億歐元、五年期綠色貸款,年利息支出可望降低超過500萬歐元,除可支應當前融資,也預留空間運用於未來包括綠色債、永續掛鉤融資等工具,強化財務彈性與轉型資金的透明性。
同年6月,台泥完成5億歐元、五年期綠色貸款,年利息支出可望降低超過500萬歐元,除可支應當前融資,也預留空間運用於未來包括綠色債、永續掛鉤融資等工具,強化財務彈性與轉型資金的透明性。
對台泥而言,自然是企業永續的根基。作為高度仰賴自然資源的產業,我們將生物多樣性視為核心議題。
從珊瑚復育、礦區生態治理到植物保種與銀合歡再利用,台泥以具體行動落實自然共融。這不僅是責任,更是我們風險管理與全球競爭力的一環。
從珊瑚復育、礦區生態治理到植物保種與銀合歡再利用,台泥以具體行動落實自然共融。這不僅是責任,更是我們風險管理與全球競爭力的一環。